安乐哲. 2017.儒家角涩伦理学——一淘角涩伦理学词汇[M].孟巍隆,译.济南:山东人民出版社.
奥雷特,詹妮斯. 2016.我,我原人,为什么[M].北京:中信出版团体.
布迪厄,皮埃尔. 1998.理论取深思:深思社会学导引[M].李猛、李康,译.北京:地方编译出版社.
伯基特,伊恩. 2023.社会性自我[M].李康,译.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.
蔡尚思. 1991.孔子论“仁”的重点和领域——析孔子宗法名分性的仁学[J].孔子钻研(1):56-63.
曹峰. 2009.孔子“正名”新考[J].文史哲(2):61-69.
陈继红. 2010.名分·次序·谐和——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[J].南京大学学报(哲学·人理科学·社会科学)(5):140-149.
储昭华. 2005.明分之道——从荀子看儒家文化取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.
蒂利,查尔斯. 2021.身份、边界取社会联络[M].谢岳,译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.
苟东锋. 2016.孔子正名思想钻研[M]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.
苟东锋. 2017.《论语》正名章疏解[J].杭州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(1):1-10.
哈耶克,弗里德利希·冯. 1997.自由次序本理[M].邓正来,译.北京:糊口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.
郝大维、安乐哲. 1999.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[M].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.
吉登斯,安东尼. 2018.现代性取自我认同:早期现代中的自我取社会[M].夏璐,译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.
卡斯特,曼纽尔. 2003.认同的力质[M].夏铸九,等,译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.
库伯,亚当、杰西卡·库伯,主编. 1989.社会科学百科全书[M].上海:上海译文出版社.
李敖. 2006.蒋介石钻研(上) [M].北京:中国友情出版公司.
李巍. 2019.春秋大义取皇老思潮——“《春秋》以道名分”说探析[J].社会科学战线(4):34-40.
罗思文、安乐哲. 2020.儒家角涩伦理——21世纪德性室野[M].吕伟,译.杭州:浙江大学出版社.
麦克法兰,艾伦. 2022.文明的不雅察看:汉语文化圈的特量[M].喻棣,译.北京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.
米德,乔治·H. 1992.心灵、自我取社会[M].赵月瑟,译.上海:上海译文出版社.
努瓦利耶,热拉尔. 2009.社会汗青学导论[M].王鲲,译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.
瞿同祖. 2003.中功令国法王法令取中国社会[M].北京:中华书局.
泰勒,查尔斯. 2012.自我的泉源——现代认同的造成[M].韩震,等,译.南京:译林出版社.
陶希圣. 1998.中国社会之史的阐明[M].沈阴:辽宁教育出版社.
王东杰. 2004.“国家”的处所意义:20 世纪20年代成都两所大学对“国立”名分取真利的折做[J].社会科学钻研(5):115-122.
王庆节. 2004.评释学、海德格尔取儒道今释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.
维特根斯坦. 2016.哲学钻研[M].陈嘉映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.
尾形怯. 2010.中国古代的“家”取国家[M].张鹤泉,译.北京:中华书局.
吴飞. 2020.郑玄“礼者体也”释义[J].励耘语言学刊(1):42-55.
吴飞. 2023.礼乐文明的形成:“文量论”社会真践初探[J].社会(5):1-21.
许倬云、张广达. 2015.唐宋时期的名分次序[M].台北:政大出版社.
俞荣根、徐燕斌. 2007.名分之礼取王权的正当性认证[J].法学家(6):30-35.
余英时. 1989.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[G]//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.余英时.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.
翟学伟. 2004.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.
张佳. 2012.别华夷取正名分: 明初的日常纯礼标准[J].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(3):21-30.
张启雄. 2007.东西国际次序本理的斗嘴——清终民初中退建交的名分交涉[J].汗青钻研 (l):88-114.
周雪峰. 2011.揭开“名分”的面纱——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法哲学深思[J].法学评论 (3):115-122.
Kuper,Adam and Jessica Kuper.1985.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. London,Boston and Henley:Routledge & Kegan Paul Press.
Merriam-Webster,A.1976. Webster’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. G. & C. Merriam Co.